【热门】高中的作文合集四篇
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,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,对作文都不陌生吧,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。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,你确定会写吗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的作文6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昨日去了同学家里,夜里我们睡在三楼的房顶上,晚风呼呼地吹过,在我的耳边呼号着。虽是七月的天,夜里来了风,便不觉得热了,反而很冷很冷。夜里风呼呼地吹,地里的稻谷便卯足了劲和他一唱一和。
白天时候我去地里看了,金黄色的稻谷和成堆的稻草,在阳光下分外夺目。
听着听着,思绪便来了,怎么也睡不着了。
他们去了北京。是以期末考试前五十名的身份高高兴兴地去的。老师们说,他们将要考重点,他们是学校的骄傲,会为学校争光。于是他们去拜访名校,他们梦想在那里扎根,而我却独自乘车从城市去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,在那里难过和忧伤,祭奠自己已逝去的荏苒时光。
夜里,他们将载笑载言地拉着手,穿梭于首都的灯红酒绿,穿过他们如花的奋斗的时光,而我却只能企盼薄雾中我能看见几颗星星,告诉我明天依旧会有阳光。看不见清华和北大的挺拔和芬芳,我依然知道他们依旧在那个神圣的地方。我告诉自己,要唱着歌,走过生命中每一个地方。在心里唱着唱着,也就不再那么迷茫,却更加得忧伤。更加忧伤,也就更加认真地听水稻和庄稼高昂的歌唱。于是就不停地想。想着想着,便忽然觉得,自己便是一名农夫,在耕种自己的梦想。
依稀记得刚刚入学时我的快乐和执着,灿烂的微笑,昂扬的斗志和不可磨灭的力量。我幻想和期待着和小说中一样的美丽五彩追逐梦想的生活:纯洁的友谊,甚至和懵懂而羞涩的初春般的恋想。于是便在自己的田地里种下了稻秧。我一直坚信:我是最棒的。
然而当别人都在享受着这梦境时的甜蜜时,我却走向了孤独和彷徨。我一直都未曾忘记我的梦想,但似乎有时他们却离我那样得远。我一直都沉浸在青春淡淡的忧伤。我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知己和同窗,渐渐地,我变得平庸,变得迷惘。当别人都在用绚丽的色彩涂满自己青春的调色板时,我的心却不知去向,也没有人挽留。
我常常一个人走在繁华的大街上,常常一个人听周杰伦他们歌里的悲伤......奇怪的是,我却更想找一个更孤独的地方,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。
曾经很厌恶非主流,厌恶他们颓废,没有理想;厌恶他们大眼睛,故意夸大自己的忧伤......
然而此时却忽然明白:我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非主流?被主流社会抛弃,自己独自走向彷徨。于是渐渐地学会看一些爱情小说,以前从未看过的书:那是的理由便是我有自己的理想。
此时却真正知道他们才真正活得真实,敢爱敢恨,血气方刚。
这天夜里,有一群人去了皇宫的殿堂,我独自被流放。不会后悔,只会觉得走的弯路多了,受的伤多了,自己才会更加珍惜,去收藏。
于是那些走过的和失去的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将不再彷徨。
忽然想起一偏小说:《种上那块河滩地》。不管曾将多少风雨来过,也不管曾经多少次河水漫过田埂,只要最终能获得金黄。
在心里唱着歌,种上高中那一亩三分地。
同晚风和稻谷一唱一和,同梦想一唱一和,同心中的星星一唱一和。
种好高中那一亩三分地。
今年,我已经十九岁了,长高了,也长大了,可却还是那么不懂事。爸爸每天晚上都会来接我下班,下雨了,会和我撑一把伞,自己却不顾雨水淋在自己身上,我用手接了一把雨水,那么冰凉。他已经四十二了吧?还是四十三?我只记他的生日是五月十六日,却忘了他到底是多少岁了,岁月那么无情,他的头发不再青黑,一丝丝白发夹在其中那么繁密,父亲原本不高的身体有些佝偻,更显得他老了。工地上那么劳累的活,十点过还要来接我,他带我走进商店说:饿了没,要吃什么?拿吧!我已经十九岁了啊,他怎么还如此惯着我,以前在超市也经常看到别的父亲对他们的儿女说着同样的话,不同的是,他们的儿女才几岁,而我,快要二十了。
不知突然涌上来的是什么感觉,愧疚?感恩?爱?都有。
想起来他为我离校的事情伤心,为我早恋的事情费心,从小到大,他到底都为我操了多少心?现在还在操心着我的未来,可是他一天天老了,在不知不觉中,白了容颜。我不知道改如何去爱他,但哦时时在享受着他的爱,那样不求回报,甘愿付出的爱,我又该如何去感谢他呢?这一生给予我的温暖,像太阳照亮我的生命,我却不知道该怎样回报。
我很自责为什么我不是钢铁般的男子汉,那样是不是就可以为他分担一下肩上沉甸甸的的担子,但我无能为力,看着爸爸充满血丝的双眼,有一种洪水般的激流在心里横冲直撞,我不小了,该懂事了,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不要等到那时候才后悔明白,不能让那个男人这样辛苦,你不是男子汉,可你可可以有男子汉一样的责任感,为爸爸更加懂事一点吧,让他稍微放一下那颗时刻牵挂的心。
爸爸,您真的辛苦了,多希望你也能轻松一下,我想这个世上如果有一个让我放不下深爱着的男人,那一定是他,我的爸爸,如他爱我一样。
什么是家风?我理解家风是每个家庭祖祖辈辈总结积淀的生存、生活经验。在农耕社会,勤俭持家、尊老爱幼、以善待人、平安是福、忍让为安等是大多数家庭的共识;在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讲究耕读传家、好学上进;在经营商业流通的家庭把和气生财、诚信为本作为家训。这些都是积极向上、具有正能量的家风。当然,还有的家庭横行霸道、恃强凌弱、坑蒙拐骗等,这是坏家风。
在一个家族、一条血脉、一个姓氏从古至今的兴衰变化中,家风和遗传因子一样起着主导作用。我们在历史上看到,有的家庭因为战争、灾害、政治等外部因素家破人亡、流离失所、背井离乡,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,这条血脉还会延续、崛起,繁衍生息、以至兴旺发达。而有的家庭富可敌国,富贵一时却很快轰然倒塌,家破人亡,走向衰亡。究其原因,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不在于一时的富有,不在财产的多少,而在于良好的家风。我们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做事,却能够帮助子孙后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。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强。
家风靠家教,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姓氏、一条血脉环环相扣的链条中的一环,继承先祖遗风,把自己这一环抓好,并且从幼小的孩子抓起,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,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子女的心灵和血液之中,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,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,也是使血脉永久延续的根本。
家风是变化的。俗话说,村看村、户看户,外甥看老舅,侄女看亲姑。看什么?就看他们如何做人做事。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员中交流、探讨,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,这就是学习、观摩的过程,就是充实、调整自己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做人做事的.体验变成准则,变成思想观念,变成自觉,左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。即使外人不让你那么做都很难。家庭每个成员的共同自觉,就是家风。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。一个社区、村落中的大部分家庭共同认知的家风内容,就是村风;一个社会共同认知做人做事的原则就是民风。民风也是一种文化在其人民中的共同表现。民风的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。
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,就包含了无数家庭优秀的家风,先哲们经过仔细观察、深入思考、高度概括优秀家风形成的《弟子规》,把优秀家风具体化,条规化,称之为“圣人训”,作为自己家庭和全社会的行为规范。这些规范经过历史的横流不断冲击锤炼,至今仍显示出无穷的魅力。
优秀的家风并不是高深、玄奥,令人感到不着边际的大道理,严格的说,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。关键是要把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变成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。
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到五千五百多年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,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古埃及文明、巴比伦文明、古印度文明已经衰落,而中华文明其所以能够绵延至今,就是因为以儒释道文化为根本,并包容其他文化的精髓融入在每个家庭,世代相传的结果。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软实力。
我的童年,是在杭州外婆家度过的。
外婆家在京杭大运河边,著名的拱宸桥下。这座大石桥,是外婆常带我去玩的地方。
石桥很高,很陡,桥身却很宽敞,可容四辆马车并排行驶。那一层层石阶,早已被年年岁岁过往的行人磨蹭得平贴溜滑。
每当外婆爬上桥顶时,总会累得气喘吁吁,要倚在桥栏上歇好长一会儿。我呢,便伏在桥栏上,贪婪地眺望大桥下的景色:绿的河水,白的船帆,黄的稻谷,红的柿子。嗬,我最爱看河上的白帆了一张张白帆,像一朵朵白花,开在绿茵的草地上,又像一片片白云,飘在蓝蓝的天上。
然而,石桥留给我的,也不尽是美好的怀恋,偏有这么一件事,石头般地落在心里。
有一个深夜,我突然发起高烧,外婆背起我就往石桥上跑。桥北岸两里外住着一位老郎中,附近人家都是到他那里看病的。
真不知外婆哪来的这股劲,驮着我,一颠一颠往石桥上挪。瘦骨如刀的背脊,硌得我生疼,我央求她放下我,让我自己走,外婆就是不依。离桥顶只剩七八级石阶了,没料到她一个趔趄,竟瘫倒在石阶上。
我害怕得哭了:“外婆,外婆,你怎么啦?”外婆伏在石桥上一动不动,只是呼呼地喘粗气,一只手仍紧紧地搂住背上的我。好长一会儿,她才说:“没事儿,你抱牢我的头颈。”啊,她索性抽出另一只手撑在石阶上,匍匐着驮我爬上了桥顶。虽是寒冬腊月,我见外婆的脸上淌着成串的汗珠儿……
自这件事后,我对石桥的感情渐渐减退了,也不大愿意去那儿玩,甚至恼恨起它来,石阶为什么要造得这么多,这么陡,让外婆遭这份罪呢。
去年在杭州,我又特地上了拱宸桥,只见石桥依旧,古朴端庄,静卧在大运河上,只是显得有些苍老了。我看到有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个小女孩缓缓走上桥来,那女孩嘴里正哼着一首古老的童谣:
“摇呀摇,摇呀摇,摇到外婆桥,外婆请我吃年糕……”
文档为doc格式